工作效能,就是你挺直腰杆的资本。
很多职场人士都有过这几个疑问:为什么我做了很久却没有升职?为什么我明明很努力却没有加薪?为什么别人跳槽工资翻倍,我却老是在同一个水平跳来跳去?
答案其实很简单,你碰上了效能天花板:你的个人价值被你的工作效率给限制了,顺便也挡住了你逆袭翻盘的道路。效能天花板的高低,决定着你职业前景的好坏。来对照看看你还有哪些职场天花板需要突破吧。
一、时间效能:你需要一点专注力
时间的利用率低是拉低效能的第一大坑。
现在许多高能人士都提倡“碎片化利用时间”,但其实更多普通人则是连最基本的整块时间利用都办不到,不知不觉中就把整块的时间切成了碎片。准确来说,是我们的精力被碎片化了,养成习惯之后,大脑就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情。
我的同事丁姑娘曾用了一天时间来寄快递。样品部门经常有很多国际快递要寄,寄快递只需要三个步骤,产品打包,准备提单和清关文件,打电话叫人来收件,整个流程只需要40-50分钟。丁姑娘首先是在产品打包的时候顺手整理了一下样品架,这一顺手,就到了11:30。叫外卖的时候玩了一会儿手机,一上午就过完了。下午做资料的时候,回了几封邮件,看了几则娱乐新闻,在线上跟好友聊了会儿八卦,中途刷朋友圈若干次。17:00的时候叫件电话才打出去,因此丁姑娘还加了半小时班等快递员收件。
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如果我们在小事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,势必会耽误大事情的进展。用整块的时间专注地做事情效率最高,它能让我们的勤奋更加精准;碎片时间作业很容易让我们陷入瞎忙的怪圈:好像一直没停,却也没见做什么事情出来。如果把任务等级按重要程度分ABC三级,C级任务占据了A级任务的时间,就是对我们的极大消耗。整天处理C任务的员工,完成的都是简单的甚至是无意义的小事,是最低效的;在ABC三种任务中穿梭的,在任务切换中损耗了大量时间成本,是为普通效能。
最高效的做法是:重要的事情专注处理,AB任务按顺序完成后,C任务可以选择性的处理。养成专注的习惯,将任务合理优化,才能突破时间效能的天花板。 更专注,才能更专业。
二、行为效能:你需要一点思考力
曾有一个网络故事能非常形象地说明高效员工与低效员工的差别:有一位老板吩咐三个员工去做同一件事:去某供货商那里调查一下他们公司皮毛的数量、价格和品质。员工A向同行打听一下供货商的情况就来汇报了。员工B亲自到供货商那里了解皮毛的数量、价格、品质。员工C不仅亲自到供货商那里了解了皮毛的数量、价格、品质,而且根据公司的采购需求,将商品做了详细记录,获取了相关联系人信息,制定出了皮毛的最佳购买方案。毫无疑问,员工C的薪资是最高的。
A同事是直接按自己的方式做事,B同事是直接按指令的方式做事,他们都是在追求行为的过程;只有C同事是奔着行为的结果去做事的,追求行为结果的人,才是最高效的人。突破行为效能天花板,就是要把把行为的结果最大限度的价值化,要知道,值钱的从来就不是劳动,而是劳动创造的价值。果一味地追求执行力而不计较行为结果,很容易陷入拿苦劳当功劳的误区:我那么努力,为什么得不到认可?
史玉柱就承坦言,他“只认功劳,不认苦劳”。企业与员工的雇佣关系,本质上就是一种利益交换,员工能为公司创造价值,公司能为员工提供福利与发展机遇,才能到达共同赢利。企业认可的从来就不是员工的付出,而是员工的价值。低效员工对行为过程负责,认为“我努力了就好了”,一味地蛮干;高效的员工对行为结果负责,知道“只有做出成果,我的努力才不会白费”,他们带着智慧实干。
只有足够细致,考虑得足够周全,才能将努力价值化。凡事思考结果,对努力的结果负责,才是对自己的前途负责。
三、关系效能:你需要一点使命感
做得久的员工有两种,一种是行家,一种是老油条。前者积累的是往上突围的经验,后者积累的是原地坐稳的经验。行家与老油条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使命感,行家与公司的关系是相互成就,老油条与公司的关系是相互消耗。
有一次我们的下属配合工厂有一批货物要出口,到了海关才发现资料不齐全。我们接到货代通知后,马上打电话给工厂的业务,请他加急处理。打电话的时候是11:55,工厂业务说,已经到吃饭时间了,要改到下午来处理。此时货柜在码头等着资料放行,如果不马上提供资料,货柜可能就无法按时登船,不仅会因此产生巨额的延误费用,而且会影响工厂在客人那边的信誉。
我并不觉得员工的吃饭时间需要服从工作安排,但事情必须分轻重缓急,如果延迟十分钟吃饭能为公司挽回一大笔损失,这种牺牲是绝对值得的。他之所以觉得天大的事都没有他吃饭重要,无非是觉得工厂的损失跟自己没啥关系,而且知道有哪些边界是可以踩的,不会受到制度的惩罚。
钻管理的漏洞行自己的方便,这就是油滑了。如果一个企业里,油滑的员工多了,生产力就会急剧下降。不管什么时候,唯有企业盈利,员工才能获利。低效的员工认为自己的付出只成全企业,于是份内有什么任务就去做什么,超出范围的就拖、躲、推,有利益的时候跑得最快,有责任的时候躲得最远。
高效的员工从不拿油滑当资深,他们能从企业的利益里看到个人的利益,懂得借助平台的力量让自己高飞。有使命感的员工,才是有格局的员工。你敢成全企业,企业才敢成全你。
四、岗位效能:你需要一点承受力
我身边有好几个爱跳槽的人:人际关系不好,跳槽,碰到棘手的事情,跳槽;甚至有时候因为上司一两句难听的话,也要跳槽。
跳槽能解决实质问题吗?未必。频繁地更换工作,薪资和职位却始终在平移,其实是拖慢了成长步伐。职场积累期,我们需要一点承受力。因为不管身处什么岗位,我们都会遇到问题。
我们公司的甩锅侠特别多。有一次一款鞋子的生产出了问题,源头刚好就卡在质检部和生产部之间,两个部门没有一个人跳出来解决,因为此时谁先出来,就意味着谁要承担责任。当时同事陈佳负责这款鞋子的开发,流程进入生产,本已不关她的事,但是她自告奋勇地跟老板说,她要去跟客人沟通,尽量将工厂损失减到最小。
生产部和质检部毫不客气地把责任推到了陈佳身上。老板却心知肚明,并没有拿陈佳问责,而陈佳也靠着她积极的作风抓住了升职机会。问题出现的时候,如何解决才第一位的,问责只是为了规避未来的问题。大部分人在问题出现的时候都忙着撇清自己,能解决问题的人反而会脱颖而出。
问题即机遇。对问题的承受能力越大,获得的成长机会就越多。如果是自己出现问题,就是个人成长的机会,如果团队出现问题,就是取得信任的好机会。有承受力的员工,碰到问题时会积极灭火,而不是拉人背锅。低效员工逃避问题,普通员工反映问题,高效员工解决问题。
承受力,也是职场人士的信用名片,你有了足够的担当,才能获得足够的信任。如果你动不动就撂挑子,谁敢对你委以重任呢?即使是跳槽,也应该是在岗位技能得到充分积累后的爬坡升级。能承受,才能成长。想成为职场上最贵的人,就得成为最不可替代的人。